“首店经济”之所以走红,是因为相较于普通门店,一个品牌的首店以其稀缺性和新奇度,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、品牌认知,这不仅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消费需求,更在创新和引领商业模式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。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首店与城市发展目标结合起来,竞相争夺“首资源”。
新冒头首店 VS 规模型首店
商场到底要选谁?
首店经济3.0时代,粗暴的“复制粘贴”,引流效果锐减。商场引进首店由追求量衍变成“质”与“量”并重,高度衡量新冒头首店、规模型首店与自身的匹配性。
规模型首店,线下露出率高且已经论证有人气的连锁品牌之首店。
对于一家商场而言,基于不同的经营特色,其对于上述两类首店的选择亦有不同。无论是选择新冒头的首店,还是规模型首店,之于商场没有绝对的答案。
因为热门品牌首店虽好用,但商场仍需根据自身特色“量体裁衣”,引入个性化设计门店,强化新鲜感。找到适合自身项目的首店组合,才是最完美的吸金法则。
引进首店的重点是
匹配需求or创造需求?
其次,首店增强了消费辐射力。首店具有引发消费者猎奇打卡的吸引力,区域唯一性、网红属性等特点使消费者必然会追随,话题流量上也占据绝对优势。
无论是消费的丰富度、消费的引领,还是消费的辐射,其实都来自消费创新。
可以肯定的是,首店本质上是一种创新,通过创新经营模式、体验方式、空间场景等,创造超出消费预期的商品和服务,激发消费意愿,从而引领消费潮流。可以说“首店经济”不仅仅是满足需求,更多是创造需求。
如何做好“首店经济”?
存量时代下,首店对于商业地产而言,不仅意味着政策支持,更意味着独特与流量,是项目打造差异化竞争的利器。首店虽好,对商场来说,如何做好这门生意却是一个难题。项目定位、商圈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以商圈为例。若商圈内其他商场大多是存续时间较久、较为成熟的购物中心,新筹开的商场即可选择首店策略,通过引入大量首店打开局面,为自身引流。
反之,如果周围多为新开商场,或是已经拥有大量首店的商场,筹开项目便需要在首店细分业态或是首店策略之外,找寻出路。
做首店经济,首先要考虑的是在吸引注意、产生流量以及收入三者之间的平衡性。当首店占到一定比例,收入便会受到影响;虽然首店流量大,但分给其他同类品牌,流量就会减少,所以平衡很重要。
除了项目定位、商圈、平衡收益以外,不断发现和引入新首店,以及激发既有首店活力,打造持续不断的吸引力等也是商场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当下,随着年轻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,包括首店在内的商场店铺更新速度越来越快,首店的生命周期和价值愈发短暂。想要打好首店经济这一张牌,商场需要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引入新首店,以维持消费者的好奇心,带来相对稳定的流量。
此外,对于已经引进的首店,商场也需要和首店隶属品牌达成一定的默契,尽量延长首店的生命周期,实现相互赋能。
眼下对于一些成功的首店而言,适时“开枝散叶”,打造连锁店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然而更多克隆店的出现,势必将稀释首店核心的竞争力“稀缺性”。
首店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发展?
但鉴于首店商业的创造性和开拓性,在后续经营中仍需面对“无例可循”“一地一策”等棘手情况,这考验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创新服务能力。
对于首店经济的发展,不应满足于当地首店总数的攀升,更要关注首店引入后的经营表现。
当一家首店的关注热度退却后,需要更关注其长续的存活和发展。商业逻辑的核心就是持续经营,需要在发展基础上,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,从而实现品牌创新。因此要持续关注首店落地后的发展,让其在城市里扎根,才能带动更多同类的、同档次的首店品牌进入。
除了大力进行财政支持,首店经济还需要完善配套政策跟进,不能顾头不顾尾,只管引进不管扶持壮大。例如,首店落地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改造难题,涉及规划、土地、消防等多部门,办理程序繁杂,要想顺利开业往往“掉一层皮”。
要在引进前做好评估和选址,引进后解决企业经营难题,保障首店开好头,起好步,也走得稳,走得远。
文章来源于加得商业、项目官网及网络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做分享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